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惠民文化消费季,金秋拍卖月
北京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北京拍卖概况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惠民文化消费季,金秋拍卖月 北京拍卖发展史
        早在清朝,北京就已经出现一些零星无组织的拍卖活动。19世纪末法国人平德在北京开设了北京第一家拍卖行"平德拍卖行",主要拍卖清朝王公大臣的财务;民国时期在崇文门大街路东出现了另一家由外国人主办的"鲁麟洋行"(后改名鲁麟拍卖行)。"鲁麟洋行"的老板是一位外国人,拍卖的物品主要是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外国公务人员回国时难以带走的衣物、家具、摆设。此外,民国时期北京先后还有"马凯拍卖行"、"福合拍卖行"等拍卖行。这些或由洋人、或由中国资本家开设的拍卖行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期的北京拍卖市场。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的拍卖活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终止,北京原有的拍卖行也全部停止经营活动。此后三十余年,拍卖活动在北京完全销声匿迹。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1986年11月中国开始恢复拍卖活动,1988年5月北京开始恢复拍卖。1992年"92北京国际拍卖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拍卖名声大噪;到1993年底,北京共成功举办拍卖会38场,总成交额达到7000多万元。199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嘉德、翰海的成立标志着北京拍卖将进入一个活力蓬勃,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北京拍卖现状及业内地位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北京拍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拍卖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就拍品品质,单件拍品成交额及年度成交总额而言,北京远远领先于中国另一拍卖中心城市上海。截止2013年,在北京地区注册的拍卖公司已经达到120家,其中包括保利、嘉德、匡时、瀚海等国内拍卖行业的领军企业,"规范、发展、繁荣"是当今北京拍卖市场的真实写照。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惠民文化消费季,金秋拍卖月

        根据统计,2004年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为39.33亿元,成交金额占全国总成交57亿元的69.0%;2005年北京市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金额为91.6亿元,成交金额占全国总成交134.08亿元的68.3%;2006年北京市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金额为81.08亿元,成交金额占全国总成交150亿元的54.1%;2011年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额514.8亿元,成交份额已经占到了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份额的80%以上,其中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册》、吴冠中《长江万里图》等近十件拍品价格破亿。北京带领中国拍卖进入"亿元时代";2012年北京拍卖市场继续领跑全国,北京保利2012年全年拍卖成交额达60.8亿元。在2012年北京拍卖季期间,北京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达到143.5亿元。

此外,北京拍卖市场也成为众多海外流散文物回流的重要通道,近几年以"宋代铜鎏金苏频陀尊者"为代表的一大批流散海外的珍贵中国文物艺术品通过北京拍卖市场回流国内。

         北京拍卖以快速的发展态势迅速成为亚洲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中心,北京也成为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

拍卖传奇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惠民文化消费季,金秋拍卖月         北宋大才子张先的《十咏图》,是故宫收藏的极具文化和文物价值的珍贵国宝级文物,清王朝灭亡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由,将这件珍贵的国宝级画作偷带出故宫。70年间此画再无任何消息。1995年一持宝者来到琉璃厂翰海拍卖公司,要求鉴定一副古画,经过翰海拍卖公司文物专家鉴定,此古画正是70年前流出故宫的北宋张先《十咏图》真迹。专家在说服持画者之后,持画者同意将《十咏图》送到翰海拍卖公司上拍。拍卖会当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文物专家徐邦达亲自坐镇拍卖,最终以1980万元的价格拍到《十咏图》。国宝流散70年后以极富传奇色彩的方式从北京拍卖市场重回故宫。《十咏图》的回归,在北京拍卖行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而光荣的一笔。